首页 资讯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昭通:土豆变“米”,你想尝尝吗?

体育正文 191 0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昭通:土豆变“米”,你想尝尝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昭通:土豆变“米”,你想尝尝吗?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义博(wángyìbó) 记者 黄葆青 2025年5月9日,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梅家坞村、翁家山(wēngjiāshān)村、满觉陇村、茅家埠村四个景中村(jǐngzhōngcūn)的五户村民(cūnmín)自发采购八棵果梅树苗和两棵白玉兰,栽种在自家茶园中。 村民们把树运进村里 图源(túyuán):受访者提供 梅家坞的徐名骏是种树(zhòngshù)的五户村民之一,他和妻子朱海燕一起打理的梅坞茶缘茶文化体验馆坐落在梅家坞的狮峰山下。去过体验馆的游客都说,周边茶园的环境太美(tàiměi)了(le),也特别(tèbié)羡慕这对在美景里工作生活的神仙眷侣。 梅坞茶缘(cháyuán)茶文化体验馆前的茶园 徐名骏告诉记者,之所以在自家茶园里栽种(zāizhòng)果梅树,正是受到(shòudào)了《西湖龙井茶(lóngjǐngchá)诗词》一书的启发。这部书由西湖街道主编(zhǔbiān),书中汇集了899首自唐代以来与西湖龙井茶有关的诗词,其中就有《西湖竹枝词》“山田乡土赤如沙,上种梅花下种茶”的诗文。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茶园不只是(zhǐshì)茶树的天地,茶树与白玉兰、果梅等花卉树木相(xiāng)伴相生,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书中(shūzhōng)的《西湖竹枝词》 在(zài)茶园里种梅树在古人笔下是极尽风雅之事,许多文人认为梅的清冷与茶的淡泊气质相合,二者共处一园,更有(yǒu)幽静脱俗的意境。也有古人在茶园中植梅,再以梅雪烹茶,追求“素影(sùyǐng)清香皆(jiē)我友”的孤高境界。 虽然古人笔下的茶园植梅是一件雅事,可小夫妻两个要把一棵高3米碗口粗的梅树种(shùzhǒng)下去,却一点也不轻松。梅树的根部带着一大(yīdà)团很重的土,虽然要做的操作很简单,把这棵树竖起来,再(zài)直直地放进挖好的坑里(kēnglǐ)。可是茶园里的小路很窄,回旋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有力气(lìqì)也使不出来。 茶园里种树一点(yìdiǎn)也不轻松 夫妻两个加上几位园林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其他村民,七八个人一起(yìqǐ)配合,才顺利地把(bǎ)树种下去,干完活好几个人都是一身泥。 徐名骏站在(zài)自家茶园里,轻轻扶正新栽的果梅树苗说道:“从年初,我就萌生出了恢复(huīfù)诗中美景的设想。以前总以为单一作物好管理,总想着把(bǎ)茶园‘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才想明白,老祖宗传统种植(zhòngzhí)的智慧里藏着生态密码,多样化的种植系统才是长久之计。” 自家的(de)梅树种完,徐名骏夫妇还帮着其他村民种了另一棵(yīkē)梅树。这棵树种在从(cóng)十里琅珰下山(xiàshān)的茶园边,距离徐名骏茶文化体验馆目测只有几百米,用小推车在茶园的蜿蜒小路上推着一棵3米多的树,天又下着小雨,众人推的推,扶的扶,小推车一路歪歪斜斜。 等树运到位,村民和园林公司的技术员(jìshùyuán)打趣说:“树种下去不活,要赔我们(wǒmen)一棵哦。”“赔一棵没问题,但不包运到位。”从技术员的回答就能知道,运这棵树的过程有多艰难(jiānnán)。 大家齐心协力(qíxīnxiélì)把梅树种下以后(yǐhòu),村民们高兴地开始憧憬。“以后从十里琅珰下来就是这棵美美的梅树,渴了就先望梅止渴,再走一会儿就能喝上正宗(zhèngzōng)西湖龙井。” 村民们在新种的(de)树下合影留念 今天来帮忙(bāngmáng)种树的还有满觉陇村民胡俊晖,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茶(chá)农,他学茶已经十几年,是个特别爱钻研的新生代茶人,拿过不少茶叶加工(jiāgōng)技能竞赛的奖。 胡俊晖告诉记者:“梅树发达的根系能有效固氮改良土壤,舒展(shūzhǎn)的树冠在盛夏可为茶树遮挡烈日,落叶又能转化(zhuǎnhuà)为天然有机肥;果梅粉白相间的梅花与翠绿茶园相映成趣,能够吸引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的摄影爱好者;待到梅果盈枝,这些果实还将成为制作传统糖桂花的重要(zhòngyào)原料。” 徐名骏说(shuō),今天运树的车进村的时候,就有村民和他打招呼。“种树啊(a),给我家茶园里(lǐ)也种一棵吧。” 村民其实都想在茶园里种树,但是种树说起来简单,种起来却很麻烦,需要提前做(zuò)许多准备工作,也需要大家相互帮忙。 村民们自发组织(zǔzhī)的(de)茶园种树活动,一方面传承了西湖龙井茶文化,让古诗中描绘的茶园盛景在现实中得以重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龙井茶产业(chǎnyè)发展路径的探索。 徐名骏今年30岁,家里几代人都从事西湖龙井茶(chá)的种植、炒制、销售。他2018年接班自己创业,前几年做起了茶文化体验(tǐyàn)馆,算起来已经是“茶六代”。他从小看着(kànzhe)长辈种茶(zhǒngchá)、炒茶、卖茶,看着乡亲们从茶叶经济,到茶楼经济,再到茶园(cháyuán)经济。梅树花期与采茶季相互错落,茶园里四季景致流转,形成古人“四时幽赏”的生活美学,肯定会(huì)吸引(xīyǐn)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带动茶旅融合,促进茶文旅、茶研学等茶产业多元发展。 梅坞茶缘茶文化(cháwénhuà)体验馆 徐名骏说,“等茶园里的树种多(duō)了,以后(yǐhòu)夏天再来我的茶文化体验馆,看到的就不是黑黑的遮阳网,而是树荫下更美的茶园。”村民(cūnmín)们种树不仅重现了“梅茶共生”的传统景观,更踏出了以文化根脉促乡村振兴(zhènxīng)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栽种(zāizhòng)的(de)新梅(xīnméi)树木在初夏微风中舒展嫩枝,村民们种下去的不仅仅是风雅浪漫,也种下了致富的希望。梅树开花带来美景,结果可以加工成各种产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全链条融合,这不就是(jiùsh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昭通:土豆变“米”,你想尝尝吗?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